我的歐洲家庭給我的震撼教育

 

天下雜誌精選文章

 

最近教改、放榜鬧的沸沸揚揚,我剛從歐洲回來,探親、旅行期間所聞,與回國後所見,形成強烈對比,不禁有感而發。

 

大學一畢業我就嫁給了一個瑞士人,因此每年都要回歐洲探視夫家的親戚。今年與他健壯的阿公阿嬤約在南法。阿公80多 歲,這50幾年來,每年都自己從瑞士開8小時的車,載阿嬤到南法普羅旺斯的海邊渡假。阿嬤也不遑多讓,雖然已經70多歲,雞皮鶴髮,但每天出門前都會換上亮麗的衣飾,畫上彩妝,用電棒把頭髮弄卷,將自己打理得漂漂亮亮的才出門。

 

席間,阿嬤提到,女兒與先生的感情亮紅燈,最近時常打電話來向媽媽哭訴。我問她說,那你都跟阿姨說什麼呢?

 

她回答:「我很想說什麼,但是我忍住沒有說。因為我愛她,我知道那是她的人生,只有她自己知道自己的道路,別人沒有辦法幫她指點迷津。她打來,只是要尋求母親的聆聽及安慰,而不是來聽教訓的。」

 

當下,我就被這美麗的答案給震懾住了。多麼自然而富有哲理的思維,而在我的家鄉-台灣-卻幾乎很少聽到。在台灣,不論各種議題,舉凡讀書考試、選填志願、戀愛擇友等,長輩給晚輩「指教」,告訴他們什麼是「對他們好的」跟「對他們不好的」, 以及用既定的一些標準來階級化晚輩,或者用晚輩的成就來定義自己虛榮的面子成敗,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。

 

但是在國外,這些都已是中古世紀的思想了。在瑞士,每個人代表自己,父母不會因為孩子的成績而有面子,或沒面子;而孩子也不會為了達成父母的期望而改變自己的人生志向。

 

如果台灣家長這種用分數來定義子女未來的僵化思想不改,那麼不管制度怎麼改都是白搭,台灣需要的是全體腦改,而不只是教改。

 

我有個朋友,個性外向,幽默風趣,講起故事來,總是能輕易抓住全場的焦點。他的夢想是當個老師。但是他媽媽「告訴」他,少子化當前,當老師沒「錢」途,你應該去從商,做生意才有「錢」途,因此他奮力考上台大國企系。有趣的是,另一個同學, 從小就有生意頭腦,喜歡買、賣東西,出社會之後,自然想成為一名創業家。然而他的媽媽卻「教導」他,做生意風險大,一切都要自己扛,老師是鐵飯碗,當老師才能讓你一生無虞!

 

兩人都很乖巧的受教了,卻只能在朋友聚會中,表現離生命的熱情越來越遠的無奈,只可惜,人生的道路已經不能再重來了。重點不是哪位媽媽說對了,哪位媽媽預測錯誤了,而是,兩位媽媽都認為自己有「權力」及「資格」幫孩子做出生命中許多重要的決定。

 

反觀外子及小叔,兩人都是自己決定要不要念書、以及念什麼書的。外子是第一學府,瑞士洛桑管理大學碩士,而弟弟沒有讀大學,選擇走技職體系,但是家中的長輩,尤其是父母,完全對兩兄弟一視同仁,不但席間不會出現拿兩兄弟學歷互相比較的字眼,甚至是打從心坎裡,他們真的覺得沒差。高學歷有高學歷的人生,技職生有技職生的出路,兩個生命,是完全等價,並且屬於他們「自己」的珍貴體驗。

 

尊重個人生命體驗,也許是歐洲個人主義在政治、哲學之外的覺醒。可能很多人以為國外家長對孩子不夠關心,小孩大了就把他們趕出家門。其實,就與瑞士家人相處的經驗下來,我體會到,父母與孩子之間真正的個人主義,是建立在強烈的愛與信任之上 的。這並不容易做到,但是做到了之後,對彼此都好。

 

他們認為父母愛孩子,就是給孩子足夠的空間綻放,就像幼苗一樣,給他陽光、空氣和水,但是發芽、茁壯、長到哪個方向,那就是小苗自己的造化了。而許多台灣的父母,卻喜歡「拉」孩子一把,殊不知那是揠苗助長,因為每個生命,都有自己的方向,有的開竅早,有的開竅晚,但都不是別人能假裝的。

 

而信任,一方面是瑞士的父母相信自己的教育是成功的,二方面也相信孩子有這個能力為自己的人生掌舵,所以在一定的年紀之後,就盡量斬斷對孩子的金援及教訓。讓他自己去闖,自己去爬。出國打工遊學,與外國學生接觸過的同學都說,國外同年紀的青年,通常都比台灣人成熟穩重,那是因為,他們已經要為自己的決定全權負責。當然,在這樣的親子價值觀下,也產生了一些嗑藥酗酒成癮的少數族群,但是普遍來講,各個年齡層的人都能活的更自由、更適情適性。

 

在這層愛與信任之下,大家十分注重彼此的隱私和思想自由,人與人之間,尤其是親密的家人之間,是有分寸和界線的。子女若對某事有想法,父母盡量不會以自己的立場和見解去干涉,有也是點到為止。有了這份界線,隔代之間才能夠平和的雙向溝通, 家人團聚、相處的氣氛反而更好。家人、朋友間因互信、互愛而產生自然而然的尊重,給彼此空間,不代表冷漠。

 

國外一般的家庭,很少有父母幫孩子準備房子和積蓄的,因此每一代所累積的資產,都能直接回饋到生活品質上面。這就是為何阿公阿嬤可以50年來都維持渡假習慣,因為小孩20歲之後,他們就不用花一毛錢在小孩身上。兒孫自有兒孫福,如果小孩自己的造化好,經濟能力高,就過好生活,可以跟他們一起來渡假;要是小孩時運不佳,每天只吃得起泡麵,他們就自己去渡假,讓小 孩吃他的泡麵。年輕人出來拼,跌倒是一定的,但是自己爬起來了,就學到紮實的生命經驗,而被父母的規劃保護得好好的,以至於人生平順,沒有追求理想,也沒有餓到,雖不曾跌倒,但也不曾真正堅強。

 

而台灣父母可能不相信自己有把孩子教好,也不相信孩子有能力照顧自己,所以孩子都長大了還要管。為了怕子女辛苦,家庭對小孩的照顧簡直包山包海,但是拿人的手軟,吃家裡住家裡當然前途也很難不受控制,人與人之間的界線就模糊了。我侵犯你的 生活一點,你管轄我的地盤一點,經年累月下,也就變成血肉模糊的生活在一起。住在同個屋簷下痛苦,分開卻又是天方夜譚。

 

時代變化速度越來越快,就算是學識淵博的家長,也不一定能理解現在的就業趨勢,有時候一定要發表意見,除了真的擔心子女的未來,也是為了得到一點長輩「該有」的尊重,而子女聽話,長輩才能感受到這份尊重。那麼台灣的長輩為什麼這麼需要尊重?或許是因為他們小時候沒有受到應有的對待,譬如考試成績不如父母預期,心愛的收藏就被狠狠摔下樓,或是母親以死相逼。

 

在瑞士,基本上沒有什麼長、幼輩之分的,成年之後,你就是個人,我也是個人,我不會告訴你什麼是好的,什麼是差的,因為我們是同輩,反正你我都不是上帝就對了。可能我對種田比較在行,但是你滑ipad比我快,你的時代在你面前,我的時代在我腳下,年輕人自由探索,中年人快活享受,老年人安養天年,沒有誰每天煩惱著不屬於自己的煩惱。

 

也許台灣的家長該學會放手,孩子的生命,就交給孩子作主,這樣家長反而能多花一點心思在自己的生活上。什麼時候,台灣每個年齡層的人也能這樣放肆的、踏實的為自己而活一次呢?

 

(作者羅晴為第四屆超級偶像第七名,目前職業為歌手,熱愛投稿,文章常見各報)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ven の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